“鹿”不回首 泣别战友
——醉白池边听说的故事
7月12日,陪同好友北大荒博物馆馆长赵国春前往松江。在32团荒友张传榜、方金平的安排下,我们顺利地参观了松江城市规划馆,游览了泰晤士小镇,而后有驱车穿越沪杭高速公路,来到松江老城区,游览了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江南名园——醉白池。
当过旅游公司总经理张传榜发挥特长,一路讲解,使我们陶醉其间,分享着松江人的那份满足和自豪。但所有的解说中最使我不能忘却的是传榜兄对“十鹿九回头”碑雕的解读和发挥,他竟然引出了一段感人肺腑的知青故事!
“十鹿九回头”是一块石刻浮雕,呈方形,边长一米,画面上是十只奔跑的梅花鹿,九只回首,仅一只直视前方奔驰不歇,画面栩栩如生,反映了松江人留恋故土的历史传说。松江是鱼米之乡,外出的人,十之有九思念家乡。鹿与禄谐音,意思是说那怕当了大官,十有八九也要回到富庶的家乡来。
该石碑原立于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大明寺前石桥的栏坊上(宋大中祥符三年,即公元1010年,皇上降旨将大明寺改为普照寺),明清之后古寺日渐衰败,寺桥湮没之后,石雕被移至“云间第一楼”中保存(该楼始建于宋代,楼址在今松江二中大门口),1951年“云间第一楼”毁于台风,石雕又被迁至醉白池,是松江的宝物之一。
听着传榜兄侃侃而谈,我们为千年碑雕能保存完好而唏嘘不已,更被文物的深刻寓意所折服。
传榜并未就此打住话题,叹息着说:“那一只不回头的鹿,就是我们的一位好战友,好同学,每当我看到、想到这块石碑,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来。”惊闻此言,我们不解地看着他,好奇心唆使我们肯请他讲下去。
张传榜看了看一旁的方金平,悲窃地道出了下面的故事:
吴家荣,是张传榜在松江一中的同学,1968年他们双双加入了兵团战士的行列,投入到“囤垦戍边”的战斗中。经过艰苦磨练,数年后他们都成了农场的干部。后来知青开始了大返城,传榜也在1979年携妻抱儿回到了故乡,而吴家荣却选择了留在农场。
光阴似箭,岁月的风已吹走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。张传榜曾于1986年、1996年二次回到农场,时任农场副场长的吴家荣不仅鼎立帮助传榜顺利完成出差任务,还忙里偷闲宴请回访的老战友,甚至聊天到深夜。但三十多年中他始终不曾回上海看看。一转眼,到了2005年,原北兴农场的的老知青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回访活动,张传榜带去一尊“十鹿九回头”的水晶工艺品赠给吴家荣,已经退居二线的吴家荣更是欣喜若狂,日夜陪伴着战友们。
在欢聚的宴席上,张传榜终于鼓起勇气问家荣“知道我给你的礼物是啥意思吗?”
“能不知道吗,你不就是说我是那只不回头的鹿吗”,家荣答道。
“这些年为啥一直不回上海,难道你就不思念家乡吗?”传榜索性一问到底了。
家荣说:“不是不想上海,可你是知道的,我是个孤儿,上海已无亲人……”
话音未落,传榜就按捺不住了,呛道:“孤儿怎么啦!我们回城后还不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从头开始的吗?再说我们都是你的亲人啊!”家荣自知失言忙端起酒杯自罚一杯。
其实大伙都知道,家荣早已与这片黑土地难舍难分了,北兴有他的事业,有他的爱妻和女儿,有他每天都不能不看到的乡亲们。记得1999年,有了知青子女可以回城落户的政策,战友们张罗着为家荣的女儿办回城。可家荣的确在沪已无亲戚,孩子落户就成了大问题。传榜与妻子一说,妻子毫不迟疑地说:“我们就是他的亲人,孩子的户口就落我们家了!”传榜得令如虎添翼,可是办起来还有些复杂,委托监护的公证手续,必须家荣回沪亲自办理。这边厢老战友们眼巴巴等着家荣回来,那边厢家荣忙完了夏锄忙麦收,忙完了麦收忙秋收,总也不得闲,他来信说:“我不能为了自己的女儿撂下工作不管啊!”一席话使松江城里的老战友感动不已。正如吴家荣的妻子,哈尔滨知青王秀云所说“在家荣的心中,工作永远都是第一位的”,所以秀云也放弃了回城,随夫君留在了农场。好在他们的女儿很懂事,很争气,考上了齐齐哈尔师范大学,这才扶平了父母和上海知青伯伯、婶婶悬着的心。
2006年11月17日,吴家荣突然回来了。张传榜接到方金平的电话,差点蹦了起来,用最快的速度赶回松江。家荣夫妇已在母校的大门口等着了。“哈哈!你这只不回头的‘鹿’也终于回头啦!”张传榜以为去年送的“十鹿九回头”工艺品发挥了作用,兴奋地大呼喊叫着。寒喧过后,王秀云把张传榜拉过一边,小声告诉他家荣此行的目的。原来,吴家荣已在哈尔滨被诊断为肺癌晚期,这次回来一是请上海的专家作最后的诊断,二是家荣想看一眼故乡的巨变,看一眼亲人般的战友。而且,家荣怕引起老战友的伤感,吩咐只与几位常来往的知己见见面,不要告知更多的人。接下来的几天,张传榜与方金平等几个人尽管日日陪伴着这位三十八年来第一次,而且很可能就是最后一次踏上家乡土地的战友,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在默默地流泪,谁能忍心失去这么好的同学和战友呢?
病情得到确诊后,吴家荣和妻子毅然决然回到了北大荒。一年后,2007年11月8日的深夜,恶耗传来,远在上海、北京的老战友无不悲痛欲绝,张传榜夫妇更是遥望北方,泪流满面,古老的茸城也为之动容。
张传榜和方金平背负着所有原黑龙江兵团32团老知青的哀思飞赴哈尔滨,为他们可亲可敬的战友送行。
张传榜讲完了他与吴家荣的故事,我们听得如痴如醉。没想到在小巧玲珑,幽雅俊秀的醉白池,就守着这不大的石碑,能听到如此哀婉动人的故事,张传榜真是一个好导游,又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。
吴家荣这头从松江奔向北大荒的“鹿”终于没有回头,如今他已经长眠在黑土地下。 在富裕的江南故土和艰苦的北大荒之间,他选择了后者,并为之奋斗了终生,把自己一切的一切都献给了北大荒,义无反顾地践行了当年“好儿女志在四方”的誓言。吴家荣是龙江人民的好儿子,是上海人民的好儿子,是一代知青的骄傲。
海哥 2010-7-15
评论